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金光金融学与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曾担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讲师、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General Mills经济与金融国际访问教授、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巴克莱董事总经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首席经济学家。
![](/__local/F/48/27/1DB13A84D02A9FE42D28C21DFE0_041631E3_5E917.png)
2022年6月9日上午,应用经济学院卓越讲堂第七讲《大科技信贷》开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作为主讲人,围绕大科技信贷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并在问答环节与参会师生交流互动。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教授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吉富星教授作为讲座的与谈人开展会谈和主持互动环节。受疫情形势影响,本次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及其他多个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踊跃参与,反响热烈。
高文书副校长首先对黄益平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平台经济等相关前沿话题,期待黄教授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演讲分享。
讲座伊始,黄益平教授对大科技信贷这一新兴领域的全貌及讲座选题原因进行了简要说明。他强调大科技信贷在发挥普惠金融功能上具有重要价值,简单而言,大科技信贷作为一个独特的创新,用最新的技术解决了金融当中一个古老的问题。此外,大科技信贷是当前国际前沿的金融创新,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故事。大科技信贷模式最初出现于中国,且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规模仍然非常庞大,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是前沿而富有意义的。
随后,黄益平教授对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金融本身的底层逻辑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业务形态和应用的科技。从中美研究者对数字金融的关注点差异入手,黄益平教授指出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以数字技术运用到金融体系在哪些地方最有效果。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布来看,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一直以东南沿海为主,但各地区之间的差距近10年以来明显缩小,表明数字金融具有很强的普惠性。紧接着,黄益平教授也对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信贷和大科技信贷的概念和区别进行了详细讲解,为接下来更为深入的话题探讨进行知识背景铺垫。
针对大数据信贷的信用评估、二维码支付与信贷和以数据替代抵押三个方面,黄益平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论文为大家开启全面而丰富的学术盛宴。在大数据信用风险评估方面,黄教授指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获客的问题,二是风险控制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大科技信贷作为一种创新的业务模式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大科技平台与大数据分析两大支柱,缓解了获客难和信用风险评估难的问题,特别是大数据风控模型相比于传统风控模型具有信息及模型两个显著的优势。在二维码支付与信贷方面,黄益平教授指出通过二维码支付,数据能够更加高效地关注个体经营户的经营状况等,研究发现:第一,使用二维码支付有助于获得大科技信贷征信;第二,大科技信贷授信对银行信贷具有溢出效应,这一溢出效应随企业特征的不同存在异质性;第三,使用大科技信贷对企业交易量的促进作用不是特别大,表明大科技信贷“随借随还”的特点更多地是解决了交易成本而非业务扩张的问题。在数据替代抵押方面,黄益平教授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相比于银行抵押贷款和银行信用贷款,大科技信贷对交易量及网络效应的弹性最大,对房价变化的反应最小。
最后,黄益平教授针对大科技信贷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并与参会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参会老师、同学们也围绕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开放银行、中小银行破产或退出机制、数据隐私等方面踊跃提问,黄教授针对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细致而富有深意的解答,使参会师生深受启发。本次讲座在参会师生间引起良好反馈,参会师生对黄益平教授的学术贡献和精彩分享一致给予高度评价,希望今后开展更多高水平学术讲座。